学堂 学堂 学堂公众号手机端

玉米粥的做法大全家常

admin 1年前 (2023-10-17) 阅读数 150 #美食做法

玉米粥的家常做法

前言

好久没吃玉米粥了,女儿说了几宴滚塌次,都没有买到好的玉米粉,加上家里的杂粮又多,怕夏天会坏,所以最近稀饭都以米和杂晌圆粮为主了。刚好昨天买了玉米粉,今天早晨就吃玉米粥吧。

材料

玉米粥的做法大全家常

主料备卖:玉米饭30g;

辅料:葡萄干1小把、枸杞1小把、小苏打1/4小勺

玉米粥

1

把面放在碗里,加水和成糊状。

2

水开后下面糊,一边下,一边搅,不然会成疙疙瘩瘩的。

3

开锅后转小火。

4

加入小苏打,不停地搅防止沾底。煮10分钟左右即可

5

把葡萄干和枸杞洗干净。

6

盛好粥,把葡萄干和枸杞放在粥上就可以了。

小贴士

佳宁心得:

1、玉米粉加一点小苏打会使尼克酸释放出来,被人体充分利用。

2、面糊下锅就要不停地搅,开锅就转小火慢慢熬,还是要搅哦。

家常鲜玉米粥怎么做

玉米营养健康,是全世界很多地方的主食之一,玉米不仅可以做各种菜肴,有可以作为主食吃,玉米做法多样,营养健康,今天要介绍的就是鲜玉米粥做法大全,家常鲜玉米粥怎么做营养更好呢?今天就告诉大家诀窍。

家常鲜玉米粥怎么做?

主料:

大米80克,玉米粒80克;

鲜玉米粥做法步骤:

1.大米洗净,在清水中浸泡30分钟,玉米裂轮粒洗净沥干;

2.锅中放入适量清水,大火烧开,放入大米煮开后转小火熬煮20分钟,期间不定时搅拌,防止糊锅;

3.放入玉米粒继续熬煮15分钟;

4.放入盐半勺拌匀即可出锅.

小诀窍:

1、大火煮开后,要用勺子搅拌一下,以防粘底。

2、煮粥的水比例大概是1:11左右,要一次性加足,尽量不在中途加水。

玉米是公认的最健康的食物之一,玉米里面所含谷胱甘肽有抗癌作用,不仅如此,玉米中所含的纤维素也是一种为人洞信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,可降低人的肠道内致纳源轮癌物质的浓度,减少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发病率。鲜玉米粥做法简单而且快速,非常适合在家里做,多吃玉米粥,能养胃强身。

玉米粥做法

主料:玉米面(黄)100克,黄豆粉15克

做法二

玉米粉、牛奶、鸡蛋、白糖、蜂蜜

做法三

主料:嫩玉米1000克,鸡蛋清4只。

调料:黄酒10克,清汤750克,精盐1.5克,味精1克,白糖2.5克,鸡油15克,菱粉75克。

做法四

主料:牛奶250克,玉米粉50克。

辅料:鲜奶油10克,黄油5克,精盐2克,肉豆蔻少许。

做法五

甜玉米:2根左右(净玉米粒大概500克)

大米:100克

糯米:30克

水:适量

做法六

甜玉米:2根左右(净玉米粒大概500克)

大米:100克

糯米:30克

水:适量

制作方法

做法一

在水快要煮开的时候,加入玉米及黄豆粉一起煮成粥状,趁微温时服用。

做法二

1、玉米粉60克用牛奶调成糊,锅内加适量水烧沸后把牛奶玉米糊倒在锅里不停的搅拌

2、用文火煮5分钟后把打散的鸡蛋淋在粥锅里,边倒边搅,熟了,可以关火了

3、晾温了加白糖或蜂蜜都可以

做法三

玉米粥1

玉米粥1(2张)

1、玉米去壳、洗净,加糖煮熟约20分钟取出,稍凉后,用不锈钢食匙括下玉米。鸡蛋清打散。

2、将铁锅置于炉上,放入清汤、黄酒、盐、味精、玉米,烧开后,用菱粉勾成薄芡,飘入鸡蛋清,淋入鸡油推匀,起锅装碗上席。

做法四

1、将牛奶倒入锅内,加入精盐和碎肉豆蔻,用文火煮开,撒入玉米粉,用文火再煮3-5分钟,并用勺不停搅拌,直至变稠。

2、将粥倒入碗内,加入黄油和鲜奶油,搅匀,晾凉后喂食。

做法五

玉米粥

玉米粥

1、玉米剥下来;

2、糯米可以先泡一会儿,时间不够也可以不泡;

3、玉米粒放入搅拌机中,加入没过玉米粒的水;

4、磨成玉米糊;

5、连糊带渣一并倒入锅中,再倒入大概玉米糊2倍体积左右的水,加入淘好的米。看上去白白的是玉层的泡沫;

6、小火煮半小时,注核誉意别粘锅,再焖40分钟左右。

做法六

1、玉米剥下来;

2、糯米可以先泡一会儿,时间不够也可以不泡;

3、玉米粒放入搅拌机中,加入没过玉米粒的水;

4、磨成玉米糊;

5、小火煮半小时改脊段,注意别粘锅,再焖40分钟左右。

煮食窍门编辑

玉米营养丰富,含有大量蛋白质、膳食纤维、维生素、矿物质、不饱和脂肪酸、卵磷脂等。其中,有一种尼克酸对健康非常有利。但玉米中的尼克酸不是单独存在的,而是和其他物质结合在野档一起很难被人体吸收利用。在做玉米粥的时候有个小窍门——加点小苏打就能使尼克酸释放出来,被人体充分利用。

尼克酸又叫烟酸,它在蛋白质、脂肪、糖的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,能帮助我们维持神经系统、消化系统和皮肤的正常功能。人体内如果缺乏尼克酸,可能引起精神上的幻视、幻听、精神错乱等症状,消化上的口角炎、舌炎、腹泻等症状,以及皮肤上的癞皮病。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xx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
作者文章
热门
最新文章